研究群活動

重探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以李哲洋、呂炳川的學術生命史為視角/李志銘先生(作家) 網路報名

 【族群史研究群講論會】

主講人:李志銘先生(作家)
題 目:重探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以李哲洋、呂炳川的學術生命史為視角
時 間:2024年7月15日(一)14:00-16:00
地 點:本所802會議室
備   註:
1.欲報名者請填妥報名表單,報名系統將於7/7(日)關閉;報名成功者將發信通知。
2.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助理陳昀昕,Email:ethnohistorytw@gmail.com),否則日後將不錄取。
3.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改為線上模式。
 
演講摘要
  從知識傳播的歷史脈絡來看,呂炳川(1929~1986)和李哲洋(1934~1990)皆是自幼出生成長於日治時期,及至戰後使用中文寫作而成為跨越語言的第一代「知日派」音樂學者。
  李哲洋早年家庭生活困頓、父母離異,十七歲時又受到父親白色恐怖事件牽連,終其一生未曾獲得任何「正式音樂教育」的學位文憑,就連想要出國進修也完全不被允許。但他卻秉持著自學精神,不僅大量翻譯了古典音樂書籍刊物,亦是參與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的第一波先行者。
  相較於同一時期由史惟亮和許常惠帶頭發起、背後有著複雜官方(黨國)政治力量介入的「民歌採集運動」,早年負笈日本東京大學攻讀民族音樂學的呂炳川則是為了完成他的博士論文《台灣高砂族の音樂——比較音樂學的考察》,自1966年起便持續不斷默默低調地進行「一個人的民歌採集」。
  看在好友李哲洋的眼中,呂炳川的田野調查模式完全不像許常惠那樣處處以日本民族音樂學者黑澤隆朝(1895~1987)為尊,卻立志要憑藉自身的努力與實際行動來超越黑澤,研究過程幾乎全靠自費,甚至不惜傾家蕩產也要執著地去完成他認為值得之事。
  今時今日,當我們重新回顧李哲洋、呂炳川過去的學術生命史,便會慢慢理解他們其實是想要透過自身微小的力量彼此相濡以沫、互通聲息,以此來對抗當時從黑澤隆朝的「殖民音樂調查」一脈相承到許常惠的「民歌採集運動」所建構的學術霸權。
 

top